旺达屋 > 杂谈 > 正文

​《安娜与国王》中的国王-拉玛四世蒙固王传奇一生(1)

2024-10-20 22:31 来源:旺达屋 点击:

《安娜与国王》中的国王-拉玛四世蒙固王传奇一生(1)

最近一段时期,泰国反政府集会游行示威活动声势浩大,他们所提出的王室改革要求尺度之大,令举世瞩目。尽管很多读者对泰国王室的活动非常有兴趣,但是出于对泰王室的尊重,暹罗拾珠头条号不希望纯粹为了追求所谓的阅读流量,而津津乐道于泰国当今王室的花边新闻。不过,为了让对泰国历史富有兴趣的读者们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泰国王室,今天,暹罗拾珠向各位介绍泰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国王,他就是拉玛四世蒙固王。

泰国历史上有多位国王荣膺大帝之称号,如素可泰时期的兰甘亨大帝、阿瑜陀耶时期的纳黎萱大帝、吞武里时期的郑信大帝、拉达那哥欣时期的朱拉隆功大帝等。在泰国他们被奉若神明,接受万民景仰。拉玛四世蒙固国王尽管没有成为“大帝”,但是却在泰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的故事曾经被编成百老汇经典歌舞剧《国王与我》,之后被改编为好莱坞电影《安娜与国王》。

1851年,蒙固王即位,成为拉达那哥信王朝(或称却克里王朝、曼谷王朝)第四世王。在登基前曾出家为僧长达二十七年,长期的僧侣生涯为蒙固提供了接触暹罗国民绝佳的机会。他几乎走遍了暹罗的每一个角落,接触了暹罗社会各个阶层,从底层人民到上层贵族,蒙固都以平等的身份去交往,因而所获得的资料也愈加真实。通过与他们平等的接触与交往,蒙固掌握了关于暹罗社会第一手的珍贵资料,对暹罗的时弊有了清醒的认识。这为蒙固王对症下药,进行社会改革也提供了素材。

拉玛四世蒙固王

同时,他出家期间结识了很多西方各国来暹传教的传教士,像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帕里果瓦主教、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卡斯韦尔、布雷德里和豪斯等。蒙固和他们建立了友谊,并向他们学习英文以及西方的科学文化。蒙固是亚洲国家中第一位可以用英文交谈和写作的国王。英文为蒙固打开了开启西方文明世界的大门,蒙固阅读了大量的西方英文著作,包括现代科学、政治、地理、历史以及数学等方面。通过对西方的研究,蒙固得以开阔视野,丰富内涵。而与此同时,朴素的民主思想与改革精神也已经在他脑海中生根发芽。

在泰国(1939年以前称为暹罗)近代史上,蒙固王在位的17年(1851—1868年在位),正是暹罗存亡的关键时期,内有民生之艰辛,外有强敌之觊觎。面对恶劣的内外环境,蒙固王一改先代国王之遗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调整外交政策,匡除暹罗陈弊,使当时的暹罗得以保持主权独立不受侵犯,并且在西方各国的影响下开始了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蒙固王的改革在暹罗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暹罗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蒙固王改革为朱拉隆功大帝(1868—1910年在位)的改革做了必要而有效的铺垫,若无蒙固王改革之先行,朱拉隆功大帝的改革就不可能势如破竹、一帆风顺。

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正是欧美主要国家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实力大增。他们积极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以坚船利炮先后轰开了东方诸国的大门。东方诸国变成了他们争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商品市场、划分势力范围的角逐对象。暹罗周边各国先后成为西方列强的势力范围,暹罗逐步为西方势力所包围。

西部与暹罗毗邻的缅甸在两次英缅战争中战败,英国的势力直逼暹罗,对暹罗虎视眈眈。亚洲最大的封建帝国中国也失去了其对欧美强国的屏障作用。1839年,英国为本国的鸦片贸易寻求最大合法化利润而强行挑起争端,第一次鸦片战争因此爆发。1842年清政府宣布投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暹罗以西,印度完全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1845年起,以槟榔屿为根据地的英国船队的活动加强。强大的英军几乎将暹罗以半月形包围。暹罗周边安全环境极为恶劣,其所面临的被侵略的威胁与日俱增。而当时暹罗统治者所采取的外交政策也极易招致西方的入侵。

蒙固之前的暹罗国王都对西方人抱着一种警惕和冷淡的态度,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传统的封闭政策。“自从十七世纪路易十四企图控制古老的阿瑜陀耶王国失败以来,暹罗人就对欧洲人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对他们的贸易加以一切可能的限制。”西方各国为了打开暹罗贸易的大门,先后派遣使节抵达暹罗进行外交谈判,但由于暹罗统治者的警惕与冷淡,不是无功而返,就是进展甚微。

1820年,荷兰使者企图与暹罗开展贸易关系,遭到拉玛二世粗暴生硬的对待。1822年,约翰•克劳福德被英国驻印度总督马奎斯•哈斯丁派往暹罗关于贸易以及槟榔屿问题与拉玛二世进行谈判,也没有获得任何大的进展。

拉玛三世1824年继位后,这种态度有所改变。虽然他的时代被说成是“有点停滞不前”,但周边环境的变化还是让拉玛三世有所触动。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一直被暹罗视为仅次于中国的大帝国缅甸战败,这使暹罗开始反省对西方的政策。1826年,东印度公司派驻曼谷的第二位大使亨利•伯尼上尉与暹罗签订了一个贸易条约,但是条约并未满足英国人完全打开暹罗大门的企图,因为暹罗的王室仍然没有放弃对商贸的垄断权。

美国总统杰克逊派遣爱德默•罗伯茨于1832年抵达暹罗,与暹罗签订了一个友好贸易条约,但罗伯茨力图说服拉玛三世准许设立领事,遭到了拒绝。1850年,詹姆斯•布鲁克作为英国的特命全权大使来到暹罗要求修改条约,但当时的拉玛三世重病在身,没有参加谈判,布鲁克无功而返。同年,美国的巴里斯蒂尔来到暹罗,也要求修改条约,拉玛三世拒不接见他。拉玛三世对西方列国的态度,使他们认为,只有依靠军事行动才能使暹罗让步。暹罗此时已经成为了西方人的眼中钉,随时有可能遭到西方的武力入侵。

英缅战争

1826年来到暹罗的伯尼上尉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如果暹罗人头脑发昏到那个程度,竟然要侮辱国势鼎盛的英国民族……暹罗在同象英国这样一个海上强国的关系中是极其脆弱的。只要同马来人一起使一点劲,就足以割取下暹罗”。当时暹罗所处的国际环境之不利可见一斑。暹罗若不调整外交政策,强大的西方对暹罗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必将引起暹罗遭受中国和缅甸一样丧权辱国的后果。

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暹罗基本上是一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落后农业国家。维护着暹罗封建生产关系的是阿瑜陀耶王朝九世王戴莱骆迦纳确立的“萨迪纳”制。“萨迪纳”制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没有流动的自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奴隶制仍然存在于暹罗社会,而且在社会结构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奴隶可以被当成商品随意买卖。暹罗的封建主阶级拥有对土地和生产者的双重所有权。“萨迪纳”制和奴隶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暹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暹罗社会向更高生产关系的过渡。

戴莱骆迦纳国王

封建垄断制也阻碍着国内商品经济范围的扩大。大米的出口禁令在十九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没有过改变,而大米国内市场的价格很低,这样对于生产大米出卖极为不利,农业中商品经济丝毫得不到发展。拉玛三世1841年规定食糖贸易实行部分的国家垄断制,1843年改为完全垄断制。食糖收购垄断制也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则少之又少。1826年,即在拉玛三世时代,暹罗进口货只有148696元,出口货为218955元。至1841年,进口商品值为409463元,出口商品为229891元。15年内,进出口商品额仅增加272000元。

在思想意识上,拉玛三世惧怕西方思想对暹罗国民造成思想上的异化。1848年,三世王下令取缔全国所有的基督教堂、礼拜堂和修道院,防止暹罗国民受到外来思潮的影响。在文明程度上,暹罗显然相当落后,1822年,约翰·克劳福德与暹罗进行谈判时,曾经因暹罗无人通晓英文而不得不通过葡萄牙语及马来语进行沟通而十分不满。更为不满的是暹罗官员接待他时竟然赤裸着上身,克劳福德因此特别蔑视暹罗人,视之为尚未开化的野蛮人。

曼谷王朝拉玛三世

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着暹罗商品经济的发展,长期的闭关锁国使暹罗不能与时俱进。暹罗的固步自封与外界的日新月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暹罗已经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列强之侵逼,国运之艰难,都迫使暹罗不得不实行改革以图民族之生存发展。以蒙固王为代表的具备改革精神和民主思想的暹罗改革派为图国家民族之生存发展,对外与列强折冲周旋,对内实施社会改革,带领暹罗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东南亚其它国家的发展之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