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达屋 > 杂谈 > 正文

​从一代藩王到著书为乐-宁王朱权的一生

2024-10-19 22:53 来源:旺达屋 点击:

从一代藩王到著书为乐-宁王朱权的一生

洪武十年,没了元年时百废待兴,民生多艰的惨淡画面,也未经历废丞相,设六部,“代天子巡抚”的历史辉煌时刻,“宵旰图治,以安生民”得到阶段性完成,但就是在这平凡的一年,却诞生了一位不平凡的人,十年五月,杨妃宫中传来一声啼哭——明朝第一宁王,朱权就此诞生。

靖难之由

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史称朱权“神姿秀朗,慧心聪慧,于书无所不读”,“天性口实,孝友谦恭,乐道好友,循礼守法”

朱权于洪武二十四年封号宁王(今内蒙古宁城县),年岁13,所统封疆数十城,视诸王最雄,就此他的藩王事业开始崭露头角。

按照朱元璋的安排,如果一切正常,朱权的发展不会亚于他的四兄朱棣,将成为守卫大明北疆、拱卫京师的一代名藩,甚至远超于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然而,历史都是在不断演进,皇位也在不断更迭,朱权无一例外也卷入了皇位争夺之战,带着无可奈何,带着身不由己。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朱元璋于应天皇宫崩,葬紫金山孝陵,传皇位于孙朱允炆,从此明朝开始更新换代,携带而来的是一场腥风血雨

朱允炆即位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便是采取了他爷爷的意见,削藩政策。

这一措施无疑触动了众藩王的利益,大家虽然也都暗暗表示过自己的不满,但也并未有所动作,只是口上发发牢骚罢了,但其中却有一人,在众多哀嚎声中,默默开始思考、制定计划,意图一举夺得皇位,那便是燕王朱棣。

朱棣以“清君侧”,诛杀“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借口,发动靖难之战,朱权也迫不得已卷入此战。

蓄谋已久

如此话便说回来,朱棣常年征战,早早就藩,在那时,实力应该是远大于朱权,为什么会在众多兄弟中选择朱权?

《通史鉴》中曾这样评价:“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意思就是说,在太祖朱元璋的众多皇子之中,燕王善于打仗,宁王最善谋略,所谓燕王就是我们的明成祖朱棣,而以“善谋”著称的便是宁王朱权。

且《明史》也曾提到,“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街宣府,为巨镇。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谋善称。”

所以说,在燕王朱棣为了自保,也为了谋取皇位的靖难之战中,坐拥“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以及“朵颜三卫骑兵”的宁王自然就成为了他的盟友首选。

被迫入盟

那么,朱权既以善谋著称,又为何会在局势不明的情况下选择站队燕王?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那就是被骗了!

这其实与朱权从小受到的教育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王权从小便接受着儒家的洗礼,骨子里处处透露着儒性的善良与宽容,对皇位也不曾有过半分肖想,在此之前,朱允炆也曾用非常粗暴的手段夺取了朱权大量护卫,极大削弱了朱权的实力,使得朱权十分不满,朱棣也是看准了这一点,从中挑拨离间。

“燕王遂自刘家口间道趋大宁,......权邀燕王单骑入城,......疑洽不为备。北平锐卒伏城外,吏士稍稍入城,阴结三卫部长及诸戍卒。燕王辞去,权祖之郊,伏兵起,拥权行......一呼必应” ——《明史·朱权传》

建文元年十月,朱棣先是单骑入城,一见到朱权,就一把拉着他的手,向他哭诉,说自己起兵也实在是无奈之举,也只是为了自保等诸如此类的话,求他一定要帮帮自己,可谓是闻着伤心,见者落泪。

于是乎,善良的朱权不忍见自家亲哥如此,便暂时将他留在府邸

朱棣入府之后,便终日与朱权培养感情,聊天谈地,无话不说,在朱棣影帝级别的表演下,朱权渐渐放松警惕,这也让朱棣有了下手的机会。

于是朱棣抓准时机,趁朱权没有留意之时,趁机让手下收买笼络朵颜三卫和不愿驻扎在外,希望回到塞内的将士,并与他们达成协议,只要他们跟着他一起打仗,便许他们三卫土地牛羊,让他们能在本地安家,不再只是明朝帝国对付北元的炮灰。

毫无疑问,在这个巨大的诱惑之下,他们同意了。

在朱权郊外送别朱棣之际,“伏兵起,拥权行”,将朱权俘虏,并把宁王府的妃妾、世子一同带回了北平,至此,大宁城空,朱权无奈入伍。

为了使朱权更尽心尽力地为自己做事,朱棣还许诺朱权事成“平分天下”,在朱棣的威胁监视下,饱读诗书的朱权还为朱棣起草檄文,这次事件可谓是朱棣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之一。

“寰宇巡赛上,见大宁诸君剽悍。吾得广方断辽东,取骑助战,大事济矣。”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朵颜三卫的加持下,军队势如破竹,攻下城池。

建文四年,南京沦陷,朱棣正式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永乐,至此,明朝皇位就从太子朱标一脉转到了燕王朱棣一脉。

逼入南昌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自幼聪慧的朱权又何尝不知道当时朱棣所承诺的“平分天下”不过是拉他入伙的空头承诺罢了,在如今的大势之下,不求位高权重,共治天下,能回到从前,保全自己与家人,回归大宁便已足以。

于是便向朱棣提议重回大宁,但大宁如此重要之地,朱棣又岂会轻易“归还”,于是便驳回了他的请求,之后朱权又想转去苏州,朱棣也以是京城管辖范围为由拒绝。

要求钱塘,燕王则说:“先父将它赐给五弟,钟无结果。建文帝无道,在钱塘封其地为王,也未能享受。建宁、重庆、荆州、东昌都是好地,你随意选吧。”

最后无奈改封到了南昌,“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夷而引瓯越”,南昌虽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但他作为朱文正曾经的根据地,早在明初便已萎缩,且从边疆到内地,兵权也被剥夺,心中必然有万分不满,但也没有办法,只能举家搬至江西南昌。

“永元年二月十二日,以大宁兵戈之后,民物凋耗,改宁王府于南昌。朱棣亲自写诗送行,命朱权以布政可为官邸,建筑规模毫无变更。”

寄情于文

被剥夺军事政治权利的朱权,便遂而转向文学文化事业,不再过问朝中事物,最后成为了明初著名的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古琴家、历史学家、道教理论家,在戏剧发展史上是极有影响的人物。

朱权一生创作了杂剧十二种,虽然其中没有特别优秀的作品,但他所做的戏剧,题材广泛,包罗万象,这也使得他在戏剧史上占得一席之位。

只可惜,朱权所做的杂剧目前大部分都已经流失,现在留存的少之又少,《太和正音谱》算是他文学艺术史上的奠基之作。

梁延楠曾这么说“曲话以涵虚取论为最先。”李调元也言:“曲话惟此最先。”由此可见,《太和正音谱》的影响有多么深远了。

当然,投身于黄老之说的朱权也只是认命,心中的怨念与野心并未消散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于第五次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传位太子朱高炽。

朱权埋迹的野心又开始跳动了,于是上奏希望把自己的封地挪一挪,但惨遭拒绝,后又上疏,望能扩充王府田产,其实此时朱权年纪已大,有此要求也不过是想要自己的后辈好过一些,却依然未能如愿。

“宁王权潜人进扇,且奏求铁笛,上命工制铁笛与之。”——《明宣宗实录》

之后,为了消除宣宗的戒备,朱权便派人入京,要求宣宗命人给他打造一根铁笛,其实只不过是想告知他,自己年纪已大,对于这些名利早已看破,也无心继续追逐,所以不必再提防我了,宣宗自然也是看懂了,于是答应了他的要求。

“你道是他贪酒色如蝇竞雪,为功名著蛾扑灯。人心毒似蛇蝎性,人情狡似财狼悻”“一篇词上叩苍穹。一片诚心,一瓣真香。诉只诉一世人一世荒唐,一事无成,一计无将。”“从今后,尽叫他前人田土后人收,一任他一江眷水向东流。”——《冲漠子独步大罗天》

朱权在文学创作的同时,其实也是将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对流放的无可奈何的情感寄存于此。

再被封南昌之后,他的创作风格可以说是与前期大相庭径,处处透露着神仙道化色彩,如果说前期是为了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极力迎合高层统治者,那被封南昌之后,便是完全脱离政治,寄隐山水,整日流连于仙道,大抵是觉得既然现实不能满足自己,那就在精神上寻求一丝解脱吧。

正统十三年,朱权卒,享年71岁,谥曰“献”,世称献王,朱权精彩而又无奈的一生至此结束,只留下史册上那一行行冰冷的文字,证明这他曾来过这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