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达屋 > 杂谈 > 正文

​李振波:41年初心不改

2024-12-21 19:17 来源:旺达屋 点击:

李振波:41年初心不改

李振波(右一)不仅多次参与空降兵部队重大演习的组织领导工作,而且还是空降空投专业的技术权威。图/蒋龙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 余弘阳 通讯员 蒋龙 刘治鑫 李振波,一个写入汶川抗震救灾历史的名字,一个见证中国空降兵部队发展壮大历程的名字。

《小康》记者见到李振波,他刚刚从西北结束了重装空投试验归来。

在空降兵部队,几乎所有的人知道,有个“很厉害的李高工”,他是一个从事空降空投事业达41年的老伞兵。

这些年里,从伞训骨干,到空降引导队队长、空降空投处处长,再到空降兵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李振波一直铆在空降空投的岗位上。新兵跳伞训练现场有他,装备革新试验现场有他,重大演训活动现场也有他……

时不我待,这是李振波最想表达的心声。

载入史册的生死盲跳

人们眼中的李振波,是汶川地震救援中空降兵15勇士的领队,是那个曾带头从近5000米的高空向着震中地带生死一跳的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5月13日凌晨,时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的李振波受命指挥一支突击队空降震区。李振波当过伞训教员、引导队队长、空降空投处处长,是一线指挥员的最佳人选。这是当时空降兵成立以来,首次以空降形式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

这是一场无气象资料、无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的“三无”空降。难度可想而知。茂县为高山峡谷地形,可供空降的地域十分狭小,境内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他们必须在5000米以上的高度跳伞。对于通常在数百米高空跳伞训练的伞兵来说,这无异于生死“盲跳”。14日上午,天气好转,一架运输机搭载着伞兵们飞向震中。11时47分,飞临茂县上空,趁着云层中露出一丝狭小缝隙,李振波第一个跃出机舱。

原计划中,李振波不用跳伞。最初,上级赋予他的任务是组织指挥部队空降。但在13日飞临震区上空了解到复杂的情况后,他决定带头“盲跳”。

落地时,由于地形复杂,李振波撞到树上,大腿被树枝刺穿。最终,15人伞降成功。他们第一时间向指挥部发出了一份事关战友生死的情报:由于地面情况复杂,不利于大规模空降,而且剩余人员所用伞具都是圆伞,抗风能力差,建议取消后续的空降行动。这意味着,他们将独立承担起侦察地震灾情、引导空中救援等任务。

让李振波更加记忆深刻的是见到灾区群众时的情景。不论他们降落的地点多偏僻,一落地,总有人群呼啦啦围上来。看到带着通信设备的解放军,人们纷纷递来写有亲人电话号码的纸条,希望能代为报个平安。后来没纸了,他们就把电话号码写到迷彩服上。一件写满了电话号码的迷彩服,至今珍藏在空降兵军史馆。

15勇士的功绩已经载入史册。空降震中后的7个昼夜里,他们翻越了4座海拔3000多米高的山峰,徒步220公里,在7个乡、55个村庄侦察灾情,上报重要灾情30多批次,为后续救援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他们还在茂县、汶川沿途开辟机降场6个,引导机降、空投20多架次。其中,在汶川开辟的首个机降场,为震中地区输送了大量救援物资;在茂县牟托村开设的空投、机降点,解决了10万受灾群众和伤病员的困境。

“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随着年龄增大,身体不适宜跳伞,李振波把主要精力投向了重装空投领域。这个领域依然是空降兵战斗力建设的前沿。从组织新兵伞训到重装空投再到新装备试验,空降兵部队的重大活动随处可见“李高工”。到部队指导空降空投训练时,这个大校一直坚持和战士在一个桌上吃饭。

“有他在,心里就踏实多了”“有他在,任务肯定没问题”……

信任源于过硬本领。李振波不仅多次参与空降兵部队重大演习的组织领导工作,而且还是空降空投专业的技术权威,很多关键部位、关键环节都是经他手最后把关。

主伞脱离锁是重装安全着陆的关键一环。李振波带领科研人员设计了新型脱离锁,可拿着图纸找到厂家时,却因批量生产少、技术标准高吃了“闭门羹”。一遍遍解释、一次次说明,厂家最终被他的执着感动,决定特事特办。

一次,演习地域是气象条件复杂的丘陵地带,还有水塘和壕沟,为保证将战车准确空投到最平坦、最安全的位置,李振波多次到实地勘查,调来空降场3年的气象资料,综合气象、位置和航线等数据反复计算,选出了最佳投放点……

2017年“空降排”比武,在李振波指导下,我空降兵在定点跳伞项目中夺冠。这项比赛要求从1200米的高空跳伞着陆,6支参赛队中,唯有我军选手踩中靶心。那个靶心,是个直径只有10厘米的小圆点。

李振波带出了数以千计的尖子骨干,把一身武艺发扬光大,使得一批新质作战力量人才脱颖而出。更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我国首批航天员的伞训教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贡献了一分力量。

每一朵伞花都会落地,正如每一个伞兵都会告别天空。临近退休年龄的李振波也不例外。没准哪一天的训练,就会成为他军旅的最后一次伞降。“自己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他说。

伞降41年,对59岁的李振波来说,是2000多次的从天而降,是从入伍到临近退休日复一日的伞花绽放;对中国空降兵部队来说,则是一个个空白被填补,是一年又一年由弱向强的艰辛成长。

“在新时代的强军伟业面前,我们不过是沧海一粟,这辈子能参与其中是人生大幸。”李振波说。

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