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达屋 > 杂谈 > 正文

​吕后有没有红杏出墙?和审食其是否有暧昧关系

2024-12-21 05:21 来源:旺达屋 点击:

吕后有没有红杏出墙?和审食其是否有暧昧关系

由于刘邦在外面争霸天下常年在外,他与吕雉曾有一段七年的分居生活,吕后在历史上留下骂名,有人从《史记》中读出了吕后与有人私情的结论。而且就发生在吕雉与刘邦分居的这七年中,历史上的吕雉究竟有没有红杏出墙呢?

患难之交传出绯闻

吕雉在老家独守空房的那七年之间,刘邦起兵反秦,曾经让二哥刘仲和审食其照顾刘太公,被项羽抓走的那两年多岁月里,审食其也和吕雉他们在一块。日久生情,两人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亲密关系,是患难之交,也是日后审食其受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史记》记载审食其很受吕后的宠幸,被封为辟阳侯,有人告了审食其一状,惠帝大怒把辟阳侯抓起来,而且已经决定要杀审食其。当审食其有危险的时候,吕后感到惭愧不能去救他,有人就会猜测吕后不救审食其是因为和他有暧昧关系。

汉代的皇帝几乎个个有男宠,刘邦和汉惠帝都有男宠,皇帝有男宠不足为奇,皇后和太后有男宠,那古代吃瓜群众也是很喜欢这些绯闻的,越传越广就成为吕后和审食其有不正当关系,所以无法出面给审食其说情。要是吕后去求情,就会给人口实,是想救自己的老情人审食其,在唐朝的时候吕后和审食其的关系就传得神乎其神。还有人认为辟阳侯得到吕后的宠幸是事实,是因为吕后和审食其七年共患难生活得来的。审食其一直作为一个家臣侍奉着吕雉,特别是在两年多被项羽俘虏做人质的生涯中审食其为吕雉做了不少事情,两个人产生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违法乱纪被捕入狱

有人向汉惠帝告状,汉惠帝大怒,把审食其抓起来就要杀掉,至于到底告的什么状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可以推测一下,是不是就是告吕后和审食其的私情,应该是没有人敢站出来告这种事的,因为取证困难,没有证据就说太后和辟阳侯有私情那就是诽谤。汉惠帝要是听到有人告他母亲与别人有私情,没有实际证据,肯定会把他抓起来处理掉。有人告审食其状后,太后很惭愧不能给他说情,大臣们则是幸灾乐祸没一个人站出来同情审食其。

能够让大臣们都一致对外打击审食其的绝不是有私情这样的事,而是仗着有太后的宠爱干了不少违法的事。审食其被封了侯,有了吕后这个大靠山,刘邦在世的时候吕后的权力还不那么明显,刘邦一死,吕后就成为说一不二的政治家了。有吕后给审食其撑腰,他自然不会本本分分尽忠职守,把朝廷大臣都不放在眼里,得罪所有人。既然有人弹劾审食其,大家都希望他倒了之后再也不能东山再起,杀了他是最解恨的。所以审食其一定是犯了罪不可恕的罪责,吕后想要为他求情都知道开了口也是白说,所以没有开口。

结交名士无罪释放

吕后实际上是想要营救审食其的,恰好此时发生了一个偶然事件,京城有一个名士被封为平原君叫朱建,比较贫穷但是非常讲究节操,京城很多人都愿意和他来往,如果一说是朱建的朋友,所有人都会刮目相看。审食其没被逮捕入狱之前,就想去结交他,想借着他的名气提高自己的身份,朱建没有接待审食其,让他碰了一鼻子灰。过了不久,朱建的母亲死了,虽然声望很高但是家里没钱,甚至为母亲办不起丧事,陆贾就给审食其出主意,让他去给朱建送礼,解决他不能为母亲办葬礼的窘境,这样就能拉近关系。

审食其一听很有道理,就带着重金去了,献上了一百金的丧仪,朱建正穷得一筹莫展,审食其实属是雪中送炭。审食其全勤朝野,送朱建丧仪的消息很快就在京城传开了,公卿大臣都跟着送,朱建的家里一下子得到了五百金,办丧事绰绰有余,从此以后朱建和审食其的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审食其被捕入狱后,朱建拒绝了让他去监狱探望,商量营救办法,审食其很恼火,一度把朱建看做是小人。朱建其实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这个案子很重,太后都不敢出面,他去了也无济于事,但想到了一个人是汉惠帝的男宠,叫宏籍孺。

朱建就去找宏籍孺,说天下的人都知道你是惠帝最宠幸的人,现在太后最宠幸的人被抓进牢了,京城的人都说是你在惠帝面前说了审食其的坏话,他才被抓进去的。宏籍孺听到这番话大吃一惊,感到巨大压力,朱建说“假如惠帝杀了审食其,明天太后就会找个借口杀了你宏籍孺,为了保住你的安危,你得去救审食其。”实际上这番话就是朱建为了让宏籍孺去为审食其求情才说的,然后宏籍孺就去见惠帝,一番话下来汉惠帝就把审食其放了。审食其刚出来还不知道是谁救的自己,一打听才知道是朱建出了力,非常感谢朱建。

吕后和审食其有私情这一定是谣传,吕后心狠手辣,诛杀功臣,掌权之后更是成为一言堂,杀了很多意见不合的大臣。死后,不满吕后统治的人就会抹黑她的形象,让吕后名誉扫地,以此来报复吕后,到了后面历朝历代越描越黑传得沸沸扬扬。刘邦既然敢让审食其留下来照顾自己的家人,就是对他足够的信任,俗话说得好“朋友妻不可欺。”刘邦成为汉王后更加有权有势,审食其怎么办碰他的女人呢?除非是不想活了,吕雉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对审食其更多的是感谢,照顾了一家老小七年多,相当于一个管家忙前跑后的,富贵了之后自然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可能是听到了这种谣传就记录在史书中,是真是假还需要我们去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