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班固、班昭是什么关系?历史上第一个女历史学家是谁?
班超、班固、班昭是什么关系?历史上第一个女历史学家是谁?
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从小出生儒学世家的班固受到父祖的熏陶。
班固在《史记后传》上,开始利用家中的藏书,扩充《世纪后传》的内容,这也是班固正式撰写《汉书》的开端。除此之外,班固一在积极寻找出仕的机会。
在班固专心撰写《汉书》的时候,有人向朝廷告发班固在私修国史,于是班固就被朝廷给收监了,班固的弟弟班超急忙赶到洛阳向汉明帝伸冤,向汉明帝说明了班家几代人修史的辛苦和宣扬汉德的功劳。汉明帝非常重视,还看了班固的书稿,下令释放了班固,还让班固走了兰台令史,掌管皇家图书。
班固一直以来都做一些小官,所以班固一直都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当大官。班固五十八岁的时候母亲去世,所以他就在家中守孝。班家向来和边关事物有联系,所以班固就希望通过边境立功来获取功名,于是就被任命为将军北征匈奴。
西汉末年的时候,朝野混乱,上有王莽干政,下面百姓生活疾苦,多地都有规模稍小的农民起义。后来王莽篡汉之后建立了新朝,但是王莽执政十六年,推行新政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反而使得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连年的灾祸,使得当时百汉武帝时期,是西汉最鼎盛的时期,而班固则出生在建武八年,也就是刘秀在世的时候,做官的时候经历了汉明帝、汉章帝和汉和帝三个皇帝,所处的时期是东汉建立的之初的几个皇帝。所以班固所写的断代史《汉书》,记叙的就是汉高祖刘邦到王莽新朝这中间的故事。
班昭出生在一个儒学世家,他的父亲班彪就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儒学学者,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班昭还有他的两位哥哥也都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识字,长大之后更是博闻广识。但是班昭在家庭生活方面却并没有很如意,因为班昭的夫君曹世叔很早就过世了,但是班昭却气节甚高,一直都恪守妇道,言行都克己复礼合乎礼仪,因此深受乡里称赞,甚至皇帝也都非常高尊敬她。
后来班固因冤入狱,不久之后就在狱中过世了。虽然当时《汉书》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但却依旧没有完全完成。汉和帝素来是知道班昭的才能的,于是就下诏让班昭接替兄长完成好《汉书》,并且将它整理校对好。班昭不辱使命,很好地完成了这件事情。除此之外,班昭还是古代“女性礼仪品德修养必修教程”《女诫》的作者,《女诫》在对女性行为的规范和道德要求上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思想的限制,在当时男权社会之中,女性的权利本就得不到保障,而《女诫》的出现,更使得一些女性失去了一些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机会。
班固受人诬陷而死,留下了多本没有完成的著作,其中就有著名的《汉书》和《天文志》,汉和帝对于班昭的才学早有耳闻,所以在班固死后,汉和帝就下诏让班昭接她哥哥的班把《汉书》续写完成,班昭还做了校对和整理的工作,班昭也不辱使命续写了《汉书》。所以汉和帝颇为尊重和赏识班昭,还经常把班昭叫到宫中,教皇后和其他贵人们礼仪,她们也都视班昭为尊敬的师长。
除此之外,班昭还著有一本经典的妇女读物这本书就是《女诫》班。昭所写的《女诫》是一本教导女性如何为人处世和关于女德方面的书籍。全书共有七章,言辞华丽,文采斐然,成为当时以及后世在对女性道德规训方面的著作,也常被皇宫中的女性所研读,许多女性在进入皇宫之前《女诫》都是他们必读的书籍。在当时女性可以不用读四书五经,但是不能不读《女诫》。女性都以其中所述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但根据当时思想的局限性,《女诫》的很多内容对于女性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但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女性做到《女诫》中那样就已经算是恪守妇道了。
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所著的《汉书》至今都是史学上的经典著作,也是东汉继司马迁之后又一位非常伟大的史学家。班固的《汉书》是在他的父亲班彪所写的《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所扩写,所写班彪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学家和史学家。而另一位班固的妹妹班昭这是《女诫》的作者,而且班固死后,是班昭奉了汉和帝的命,帮助班固整理和校对了《汉书》。另外班昭还是皇宫中嫔妃的礼仪老师,常常进攻给皇帝的后妃们讲学和女德等。
班昭博学高才,其兄班固著《汉书》,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东观臧书阁,续写《汉书》,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其后汉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为老师,号“大家”。邓太后临朝后,曾参与政事。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久居偏远的异地,年迈思念故土,上书朝廷请求回国。班昭为求把班超召回国,上疏和帝:”班超刚出塞时,就立志捐躯为国,时逢陈睦被害,班超以一己之力,辗转异域,幸亏有陛下的福德庇佑,得以全活,至今已有三十年了。当初跟随他一起出塞的人,都已作古。班超年满七十,衰弱多病,即使想竭尽报国,已力不从心。如有突发事件,势必损害国家累世的功业。
我听说古人十五从军,六十还乡,中间还有休息、不服役的时候。因此我冒死请求陛下让班超归国。班超在壮年时候竭尽忠孝于沙漠之中,衰老的时候则被遗弃而死于荒凉空旷的原野,这真够悲伤可怜啊!如果班超逝命丧异域,边境有变,希望班超一家能免于牵连之罪。”
永初年间,太后的哥哥大将军邓骘以母丧为由,上书朝廷,请求退职。太后不打算批准,征问班昭。
班昭于是上疏说:“皇太后陛下美德盛行,秉承尧舜之政,于谦让,所以历代盛赞,神灵赐福。先贤伯夷、叔齐互让国君,天下佩服他们的高风亮节;太伯让位给季历,孔子再三称赞。因此他们美德盛传,扬名于世。《论语》说:‘能用礼让治国,从政还有什么可为难呢?’由此可见,推让的美德,影响深远。
班昭丈夫曹世叔之妹曹丰生,也有才惠,对《七诫》不同意,写书反驳,文辞也很可观。
高帝求贤诏
【原文】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
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听说古代圣王没有谁超过周文王的,霸主没有谁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依靠贤人成就功名。现在天下贤人有智慧有才能,难道只有古代才有这样的人吗?担忧的是君主不肯去结交,贤土从什么途径进身呢?现在我靠上天神灵和贤士大夫平定了天下,统一全国成为一家。希望长久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宗庙到无穷。贤人已经和我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和我共同治理天下,可以吗?
贤士大夫们肯同我共事的,我能够使他贵显。把诏令布告天下,让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御史大夫周昌把诏书下达相国酂侯,相国酂侯下达各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达各郡太守。如果有美名和美德相称的,一定要亲自劝他出来,给他准备车马,送他到相国府,写下经历、状貌、年龄。如果有贤人而不推举,发觉后要免除他的官。年老而体弱多病的,不要送来。
注释
1、高帝:即汉高祖刘邦,字季,沛(今江苏沛旦)人。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06年至前195年在位。他继承秦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商贾。他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2、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3、莫:没有什么人,代词。
4、周文: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商纣时为西伯。在位五十年,国势强盛。
5、伯:通“霸”,春秋时诸侯的盟主。
6、齐桓:即齐桓公。姓姜,名小白。他任用管仲,富国强兵,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7、智能:智谋与才能
8、岂特:岂独,难道只。
9、人主:人君。
10、奚由:由奚,从哪里。奚,何,哪里。
11、灵:威灵,有保佑的意思。
12、以为一家:以天下为一家。以,介词。“以”后省宾语“之”(天下)。
13、宗庙:奉祀祖先的庙堂。古时把帝王的宗庙当作国家的象征。
14、亡绝:无穷。亡,通“无”。
15、平:平定。
16、安利:安养。
17、游:交游,这里有共事的意思。
18、尊显:致人于尊贵显赫的地位
19、朕(zhèn):我,我的。古时君臣都可称“联”,自秦始皇时起,专作皇帝自称。
20、御史大夫:汉朝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宫之一。协助相国,掌管机要文书和监察事务。
21、昌:周昌,高祖功臣。
22、下:下达。
23、相国:即丞相,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国家政事的最高行政长官。
24、酂(zàn)侯:指萧何。
25、御史中执法:又称御史中丞,地位仅次于于是大夫。这里指诸侯国掌管监察、执法职务的长官。
26、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即太守。
27、其有:如有。
28、意:美好的名声。
29、称(chèn):相符。
30、明德:美德。
31、身劝:亲自往劝出仕。
32、诣(yì):前往。
33、署:题写。
34、行、义、年:事迹、状貌、年龄。义,通“仪”。
35、觉免:发觉后受免职处分。
36、癃(lóng):腰部弯曲、背部隆起。这里泛指残疾。
37、遣:派送,打发。
【作品鉴赏】
《高帝求贤诏》清楚地说明了诏令求贤的原因、目的和方法
《高帝求贤记》一文虽然短小,却清楚地说明了诏令求贤的原因、目的和方法。
刘邦起自布衣,对士人多有轻侮。但由于他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认识到的天下多有赖于士人,为此他统一天下后,要治理天下,就急于寻访贤能之人,心情十分急迫。尽管此诏书是在刘邦在位晚年发布的,但这封诏书毕竟奠定了稀罕的基本国策,功不可没。西汉大量贤士得到重用是在武帝宣帝时期。但是,要追溯西汉王朝的求贤历史,还要从这封诏书开始。
高帝刘邦求贤的根本目的,自然是为了使自己的统治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高帝之所以求贤,则是因为他从历史与现实两个不同的层面,清醒地认识了经营天下与贤人辅的紧密联系。就历史而言,世之王者莫高于周文,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国势强盛,其成名的关键在于任用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泰颠、闳夭、散宜生、南官适等贤人;世之霸主莫高于齐桓公,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成名的关键在于任用管仲。就现实而言,贤人的重要性对高祖刘邦更是刻骨铭心。当初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超,商祖起于闾巷之间,拨乱诛暴,平定海内,终践帝祚。
他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善用智能之士。高祖曾云:“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也。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正因为知此,诏书才有“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云云。不论着眼于历史,还是着眼于现实,刘邦都迫切感到需要贤士大夫来治理天下。
《高帝求贤诏》政治在很多情况下都不会是这种停留在纸面上的温情脉脉牧歌
诏书以周文、齐桓自许,以古之贤士期待今之人,流露了刘邦希冀王霸之业的雄心以及渴求贤才的迫切。诏书云:不惟古之人有智慧有才能,今天下人亦然,只因人主不肯结交,致使贤者无由进升。如此归咎人君,便见高祖礼贤下士之意,显得顿挫而又警醒。高祖本意在于进用贤者以安定汉家,却云“与吾共安利之”;一个“利”字,巧妙地将自身的好处幻化成了贤人的利益。如此说来,高帝求贤便有了为贤者打算图谋的含义。
诏书又云:“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上文言“交”,此处言“游”,更表现出一种天子友匹夫的大度雍容的气度;尊之显之云云,则是直接诱之以势力。诏书结尾云:郡国若有贤者,“必身功为之驾”,“有而弗言,觉,免”;一个‘必”字、一个“免”字,再次表现了高帝求贤的精诚。由此可见,《高帝求贤诏》不仅层次划然,而且用语极具艺术性。
不过,政治在很多情况下都不会是这种停留在纸面上的温情脉脉牧歌。在封建社会,“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悲剧一次次重演,所谓贤者,所谓智能之士,常常难以摆脱这种历史的悲剧。
【名家点评】
明凌稚隆《汉书评注》卷一下引曾巩评:高帝平时侮曼学士大夫,至取儒冠溺之;所与成功者,多贩缯屠狗之徒。及天下既平,乃屈意求贤,如恐不及。盖知创业与守成异也。
清徐乾学《古文渊鉴》卷十引正治评:其言蔼切如此而士不至,所令非所好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六:汉室得人,其风动固为有本。
清储欣《古文菁华录》卷十七:披肝吐心,而笼罩八荒之气自在,想见开天英主。
清余诚《古文释义新编》卷五:此诏期望殷勤,法制详细且能流丽端庄,跌宕劲峭,兼而有之。高帝之雄气伟略,殆具足见矣。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三十一:辞命议论叙事,体备众妙。
清蔡世远《古文雅正》卷一:雄才大略之君,开阔豁达,如聆其声,后世词多而意浮矣。汉初文古质,中汉以后朴茂。
清姚鼐《名家圈点笺注批评古文类词篡》卷十三引林西仲评:汉《大风歌》“思猛士”,同意,但彼一味雄,此则雄而细矣。开创只用才,守成思及明德,尤见分晓。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五:高抬贤人于古人之上,眼界笔力,壁立千仞矣。开诚布公,字字镂心,大足为川岩生色。
清李景星《汉书评议》卷一:……求贤一诏,培国本也。
作者介绍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本 名
班固
别 称
班孟坚
字 号
字孟坚
所处时代
东汉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扶风安陵
出生时间
建武八年(32年)
去世时间
永元四年(92年)
主要作品
《汉书》《白虎通义》《两都赋》
主要成就
著写《汉书》、北征匈奴
-
- 说说洲际弹道导弹:发展历史,分类和各国装备型号
-
2023-12-26 01:50:31
-
- 英国和美国的特殊关系(历史分析)
-
2023-12-26 01:48:02
-
- 揭开康熙九子夺嫡的历史真相-老大胤禔魇镇害人遭禁终生之谜
-
2023-12-26 01:45:32
-
- 曾经称王称霸的百越人,为何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
2023-12-26 01:43:02
-
- 唐朝时期十大历史事件
-
2023-12-26 01:40:32
-
- 台湾岛舆论战的历史,绿营甚嚣尘上,蓝营举步维艰,两岸渐行渐远
-
2023-12-26 01:38:03
-
- 西周 (中国历史朝代)
-
2023-12-18 15: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