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达屋 > 历史 > 正文

​台湾岛舆论战的历史,绿营甚嚣尘上,蓝营举步维艰,两岸渐行渐远

2023-12-26 01:38 来源:旺达屋 点击:

台湾岛舆论战的历史,绿营甚嚣尘上,蓝营举步维艰,两岸渐行渐远

历史上的台湾社会因为孤悬海外,内部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结构均十分混杂。原住民的文化、中原汉人的文化、明代的文化、清代的文化、日本的文化、美国的文化都在台湾社会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本省人和外省人、南部和北部的文化也有很明显的鸿沟。而能够在这些多元文化当中寻求到整合之路的就是舆论。民进党的上位历史和国民党的衰弱历史实际上就是一场舆论战厮杀的结果,舆论战的威力由此可见。而台湾如今的“独化”现象也和舆论、政论、媒体、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由得为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其具体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美丽的台湾中的“蓝绿之战”


台湾早期的舆论战


台湾内部的新闻媒体大致是在日本殖民时期得到了发展,很多报社在日本人的羽翼之下开始组建起来,中国的媒体也获准进入到台湾地区进行采访和发行。而这一切的背后自然也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注入和政界的支持,所以当时的媒体往往也要充当日方喉舌的作用。在台湾光复后,南京政府接收日伪资产时,就将很多的媒体和报纸也收入了麾下。这本来是合情合理的正当举措,但在执行过程中出了岔子。问题在于大量的内地记者编辑随军涌入报社,他们的薪资要高于原本的老员工,这就招致了很多人的不满。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本地编辑所拿的薪资就只有日本编辑的六成,光复之后依旧如此自然就会形成心理落差。因而在1947年的二二八动乱中,媒体就开始煽风点火挑动台湾和大陆的矛盾,这也是台湾绿营在舆论领域第一次得以出头的萌芽机会。

台湾新生报


二二八事件是一场民间自发、祸延全台的大规模社会动乱,它的起因是官方查缉私烟的过程中误杀了一名台湾百姓,引发了民众抗议。本来这只是一场单纯的刑事官司,可媒体却在其中推波助澜指鹿为马。2月28日清晨的《台湾新生报》以“查缉私烟肇祸,昨晚击毙市民两名”为标题,当中言之凿凿地写明:

“台湾省专卖局和警察大队派赴市场查缉私售香烟之警员,二十七日于迪化街开枪击毙市民陈文溪,并在南京西路以枪筒殴伤烟贩林江迈。林江迈现已送入林外科医院旋告毙命,陈文溪未被送至医院时即已毙命。”

台湾市民的愤怒因此被点燃,就在二十八日开始了针对陈仪政府的暴动和针对外省人的疯狂袭击。而可笑的是林江迈本人并未死去,她一直活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媒体很显然是在做不实报道引导民众的愤怒。巧合的是当时《台湾新生报》内部正好存在严重的新老员工薪资分配不均情况,大陆来的中文编辑薪资是本地日文编辑的一倍以上。这样看来,《台湾新生报》的立场就很值得人玩味了。

二二八事件爆发处


相较于《台湾新生报》这类本地媒体,上海《大公报》的报道焦点则集中在台湾本地人屠杀外省人的暴行上,比如大公报记者唐贤龙就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惨况,后来集中发表了出来形成了《台湾事变内幕记》。到了28日下午,《台湾新生报》依旧在引导舆论走向,不断报道民众冲击警察被镇压造成死伤的情况。从现在看来,说《台湾新生报》是“二二八事变”的帮凶一点也不过分。而随着事件的进一步扩大,更多的台湾报纸卷入了其中,矛头也开始指向了台湾最高行政长官陈仪和国民党政权。据台湾史家蔡正元先生的《台湾岛史记》记载,《人民导报》、《中外日报》、《大明报》、《重建日报》等都牵涉到了事变之中,后来陈仪依靠手中的军力强行镇压,查封了上述报社。同时,他还逮捕了多名国民党直属报社《和平日报》的记者。其中,张荣宗、罗金成记者亡于此劫。而其他的小报社则更为倒霉,从社长到记者被逮捕羁押者甚多,也有很多失踪或被处决者。台湾光复后的第一场舆论战,陈仪凭借着军政优势获得了一片血迹斑斑的胜利。但也为后来埋下了祸根,民进党如今就专门针对这件事情清算国民党。讽刺的是,民进党的出现乃至上位也是依靠舆论战和媒体战而实现的。

时任台湾最高长官——陈仪


绿营的舆论战攻势与民进党的建立


台独势力在蒋介石时期被压制得非常严重,蒋介石本身的中华情愫和民族主义精神促使他绝不会接受台独的理论和主张。所以当时的台独运动主要集中在国际海外上,通过募捐、演讲等民间形式反对国民党并宣传台独主张。直到1975年蒋介石去世,支持台独的人开始蠢蠢欲动,披上了各种外衣在台湾岛内进行活动。1977年,台湾岛内发表的《人权宣言》宣扬“台湾的未来应该由台湾人决定”。同年,桃园人许信良出版《风雨之声》严厉批判国民党,林荣三创办的《自由时报》也开始在岛内散播台独言论。短短几年之内,一场舆论领域的战争就此打响,民进党的崛起和国民党的败亡之路也由此展开。

信仰领域也存在舆论战


国民党在蒋经国时期还掌握绝对权力,社会处于高压氛围下,很多民众已经开始反感这种情况。特别是接触到美欧等西方文化的人越来越多,风气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然转变。隐藏在文化、教育、新闻、信仰等领域内的思潮特别容易影响到民心,所以绿营势力开始拥有自己的组织基础和社会班底。相较于精英至上、矫揉造作的国民党,绿营的发展道路则十分的接地气,三教九流无所不收。而当中自然也出现了许多叛出国民党的干将,比如前文提到的许信良就是国民党的旧将。据台湾史家蔡正元先生的《台湾岛史记》记载:

“1977年国民党籍的台湾省议员许信良脱党参选桃园县长,与国民党正式提名的县长候选人欧宪瑜激烈竞争。”

为了利益而脱离国民党的人比比皆是,而许信良脱党之后矛头便开始猛烈对准国民党。1979年,许信良出任了《美丽岛》杂志社社长,成为了蓝绿舆论战场上的主力。

美丽岛杂志


《美丽岛》杂志虽然名为出版物,但实际上却是反对国民党的政治团体,文章犀利针对国民党。当时的总经理施明德后来坦言:“《美丽岛》要形成没有党名的政党,主张实行国会全面改选与地方首长改选。”1979年6月《美丽岛》杂志成立,11月累计销售就达到了八万本。有了这一份民众基础,许信良、施明德等人就开始由舆论走向现实。许信良提前一步来到美国建立了所谓的“台湾建国联合阵线”,企图结合海外的台独势力。1979年12月10日,美丽岛杂志社策划了大游行,直接反抗蒋经国的禁令。他们手持火把煽动群众,并与警方发生了冲突。12月13日,蒋经国下令逮捕施明德等人并把他们送上了被告席。结果是判处施明德无期徒刑,黄信介有期徒刑14年,姚嘉文、张俊雄、陈菊、吕秀莲等6人有期徒刑12年。另有30多人被刑事法庭判处4至6年的徒刑。可台独的思想却由这次事件广泛传播,这些人也因为坐牢而成为了绿营当中的英雄。吕秀莲、陈菊等人在未来都身居高位,所依靠的就是这一段囚徒生活所带的“斗士光环”。而逃至国外的许信良在美国建立了《美丽岛周报》继续散播台独主张,这场舆论战中国民党以公权力赢得了名义上的胜利,绿营却获得了大批实质上的忠诚信徒。

美丽岛事件大审


美丽岛事件不仅让受刑者名声大噪,那些美丽岛杂志社的余孽和为这些罪犯辩护的律师也成为了政坛红人。其中包括台湾前任领导人陈水扁、现任行政机构负责人苏贞昌和台湾驻日本代表谢长廷,这些人逐渐成为了台独绿营的核心力量。而文化领域之中倾向台独的残渣余孽则隐身于幕后,暗中凝结成了一股新的力量。1983年,这些人成立了“党外编辑作家联谊会”,当时很多对于国民党不满的人都自称为“党外人士”,用来抗议国民党一家独大。这个“党外编辑作家联谊会”中以林浊水为会长,邱义仁为副会长。林浊水被绿营人士成为“台独理论大师”,专门炮制台独理论和主张,是台湾岛内的铁杆独派势力。而邱义仁相信熟悉台海事务的朋友一定不陌生。他曾经是陈水扁的头号军师,为他策划了“3.19枪击案”顺利连任。今天的邱义仁更是民进党的内部大佬,一呼百应。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在美丽岛事件后成功发迹,主要还是依靠新一轮的舆论战争。

邱义仁与陈水扁


1984年,“党外编辑作家联谊会”开始拓展新战场,成立了《新潮流》杂志。其组织架构中以吴乃仁作为发行人,邱义仁担任总编辑。这一时期的蒋经国因为身体原因和美国方面的压力,已经开始对于内部的政治走向失去了严谨的判断和把握。1984年末又爆出了“江南案”,蒋经国的儿子蒋孝武也牵涉其中,蒋经国被迫宣布蒋家第三代不再寻求延续政治脉络。而绿营也开始趁此时机大肆搅弄风云,通过《新潮流》杂志,台独分子建立起了一支新的力量,这就是今日民进党内最强大的“新潮流派系”。它打出了“‘台湾独立’、组织化的群众路线、中间偏左的社会民主主义”等三杆大旗,通过激烈的手段和极端的思维建立起了一支队伍。而随着几股党外势力的合流,以反对国民党为口号的民主进步党最终在1986年成立。这场舆论战以蒋经国的大意失策和民进党的成功建立而收场,自此之后民进党就开始以舆论为战场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新时代的舆论交锋,国民党已经不是对手


台独绿营的舆论战攻击虽然来势汹汹,但是国民党完全执政时期掌握了大量的公共资源,最大宗的传媒和新闻领域也牢牢地掌控在国民党手中。虽然民间出现了《新潮流》、《台湾政论》等出版物,可相对于国民党还是小巫见大巫,根本就不是一个层级。但离奇的是民进党竟然依靠着吮吸国民党的奶水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特别是李登辉时期,民进党开始不断蚕食国民党的政治基层版图。而一些立场极其偏向台独的新闻媒体也开始走向了公众视野,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三立电视台和《自由时报》。

李登辉豢养民进党


《自由时报》的创办者林荣三到了李登辉执政时期更是肆无忌惮地传播对于大陆不友善的新闻,并且加强了台独方面的宣传。1991年李登辉将林荣三提拔成为了台湾地区监察机构的副领导人,手握监察大权的他自然也就唯李登辉马首是瞻。而李登辉上台之后,除了放纵“黑金政治”,允许地方上的黑恶势力洗白身份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提升所谓的“本土化认同”。李登辉时期开始大力提拔台湾本省人当中的精英分子,在社会上大肆传播台湾的本土意识,将外省人和本省人进一步割裂。而他通过的主要方式就是《自由时报》等传统媒体,以此为喉舌向台湾社会进行舆论煽动和洗脑。

林荣三


林荣三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李登辉的马前卒。据蔡正元先生的《台湾岛史记》记载:“林荣三办理的《自由时报》亦配合李登辉玩弄‘本土’,‘台独’的意识形态,扮演摧毁国民党的宣传机器的角色。”《自由时报》在这场舆论战中不断地瓦解国民党传统的舆论阵地和宣传工具,使台湾民众的意识开始出现混淆。《自由时报》的编辑中不乏善于玩弄文字,煽动蛊惑民心的好手,深谙媒体传播之道。他们一点一滴地将台湾传统社会的大中华思想扭曲变形,形成了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来宣扬台独。这个过程中的立论可以自圆其说,进一步增强了迷惑性,很多普通老百姓就是因此而被蒙蔽。当台湾开始实行选举之后,谁能掌握舆论,谁就能左右民心,民心直接影响选票。民意如流水,谁的社会声量大,就能够获得民意。绿营深耕熟耘的舆论领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发挥了作用,为他们带来了政权。

台湾政论名嘴的背后是政治算计


随着电视行业的蓬勃发展,电视台也成为了新一代舆论战的主场。三立电视台始创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这当中自然也有政治力量的涉足。三立董事长林昆海原本是无党籍人士,在2002年接受了谢长廷的引荐而加入民进党,自此之后就成为了民进党在舆论战场上的排头兵和先锋。三立电视台自1998年开始涉足政论新闻后便不断地打击国民党,宣传台独理论,并且尽力抹黑大陆。据资料记载:“2000年大选后,三立新闻台报道国民党中央党部抗议事件,创下台湾有线电视收视纪录6.49%。”这样的背景之下,台湾民众对于台独思维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在2008年国民党重返执政之后,民进党一直主张要让“党政军退出媒体”。而当时的执政当局因为缺乏敏感度和政治韧性,轻易就将这块重要的舆论阵地拱手相让,民进党的势力于是全面渗透到了传媒领域。国民党原本庞大的宣传机器很快冰消瓦解,比如“中影”、“中广”、“中视”分别进入了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弟弟郭台强和媒体人赵少康等人的手中。重量级的新闻人物纷纷流入民间,很多也进入了绿营的媒体之中。自此之后,国民党在舆论战中已经失去了战场和武装,再也没有翻身的余地,只能是任由民进党碾压。

三立电视台董事长林昆海

进入到网络时代后,新媒体和个人媒体也开始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长期秉持传统、观念陈旧的国民党并没有看到这部分的价值,忽视了这块新大陆。民进党当局很快就成功将这一部分也纳入了自己的舆论战版图之中,通过网军带风向来化解政治问题,攻击抹黑政治对手。而台湾社会也早就被绿营成功洗脑,新的一代因为教育和舆论的左右,已经没有了老一代的“大中华理念”。新媒体紧紧抓住了年轻人的兴趣点,在五光十色的内容背后夹带台独私货和反中情绪。如今的台湾岛内不是一群装睡叫不醒的文艺青年,而是极度亢奋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如今能够唤醒他们的恐怕只有统一的炮声,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洗脑之后,想要找回曾经的记忆无异于缘木求鱼,痴人说梦。

舆论战是和平时期的一条无形的战场,虽然没有硝烟滚滚,可也要时刻面临内外敌人的进攻。这种攻击往往就是从思想上和逻辑上去混淆公众的意识判断,用似是而非或者严重偏颇的思维模式试图改变原有的社会思想秩序。台湾社会自1949年之后虽然一直抱有两岸之间的敌对态度,但是双方都认同自己的中华儿女身份,所争执的不过是意识形态。因为蒋介石之后的历代台湾地区领导人缺乏对于舆论战的足够警惕,让绿营的独派思维钻了空子获得了发展的土壤。加上李登辉上台后,暗中支持民进党,让民进党如同蚂蟥一样吮吸着国民党的血液而壮大。最后,国民党不仅在舆论战线上一败涂地并失去了执政权,甚至连反败为胜的资本都输得一干二净。

邱毅教授攻破民进党暗黑网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阶段,国民党都不太可能在绿营网军的重重围堵之下突破舆论防线,再度获得执政机会。而我们也需要时刻对于国内外的舆论战线保持高度警惕,台湾岛内的绿营舆论战和国际上的“和平演变”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产物。先把一汪清水搅混,然后通过造谣抹黑和刻意曲解将社会意识混淆,当黑白颠倒之后再趁机浑水摸鱼,这就是他们的惯用打法。即使是在统一台湾之后,我们也需要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舆论战线是民进党的看家法宝,岛内民众受此毒害甚深。如何在统一之后重塑台湾的舆论界,也是我们未来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对于一个反中情绪如此高涨的台湾岛,和平统一的呼声似乎越来越不现实。加速武力统一的进度,明确时间表和针对点可以更好地在舆论声势上打击台独分子的嚣张气焰。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时,自然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未来的台海局势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