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达屋 > 杂谈 > 正文

​美国为何炸死伊朗将军的全方位解读

2024-10-31 16:24 来源:旺达屋 点击:

美国为何炸死伊朗将军的全方位解读

今日分析:美国为何炸死伊朗将军的全方位解读(万字分析)美国这么做背后有更深的缘由

原创 星相大白 大白话时事 3天前

(2019年1月5日)

本文首发:“大白话时事”微信公众号。

作者:星相大白。

1、今日分析

这周末大家肯定被关于伊朗的新闻刷屏了,甚至美国那边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话题都上热搜了。

所以今天文章会用万字篇幅跟大家详细来分析美国为何冒着巨大风险悍然发动这次空袭。

我会继续秉持我的个人风格,帮助大家拨开表象的迷雾,更深入的去剖析这件事情背后的原因。

美国人肯定不傻,他们敢挑这个时间点,悍然在别国领土去刺杀另外国家的三号人物,肯定有着更深层次的理由。

这些理由网上很少有人提及,我会帮助大家分析清楚这背后的各种缘由。

首先明确一点,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这个大家也不用被一些人的危言耸听吓到。

在当前核威慑依然存在的情况下,第三次世界大战就不可能爆发。

当然了,要是没有核威慑的恐怖平衡,早几十年前,恐怕第三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

所以核威慑确实是一个双刃剑,它极有可能毁灭人类,但也是人类从二战之后保持了70多年宝贵和平的主要原因。

虽然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能全面爆发,但是围绕着一些地区爆发局部战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原因很复杂,容我跟大家慢慢分析。

(1)

报复

首先这是一次报复。

因为就在元旦的时候,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刚惨遭数千人抗议者围攻。

这上千人抗议者冲入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后,进行打砸烧抢,美国的外交官只能躲在安全屋里瑟瑟发抖了24小时,最终才侥幸逃脱一劫。

那么这件发生在伊拉克的事情,又跟伊朗有什么关系呢?

原因在于,美国认为是伊朗在背后策划这件事情,并且策划这件事情的主谋就是这次被炸死的伊朗少将苏莱曼尼。

因为近一段时间,伊朗少将苏莱曼尼正好就在伊拉克巴格达活动。

所以美国人的这次空袭行为,是一次报复。

虽然特不靠谱一直在做战略收缩。

但自己一个堂堂大使馆,被人冲进去打砸抢,老美的面子毕竟还是有些过不去。

大使馆可是海外领土,代表着一国的门面。

所以骨子里一直有搞事基因的美国,这一次会悍然发动空袭,也并不意外。

然而,虽然此次事件报复可能是一个导火索。

但肯定不是最主要原因,而只是一个最表层的原因。

美国人也不可能拍着脑袋就去把其他国家的少将炸死。

这必然是一次处心积虑,谋划已久的行动。

(2)

处心积虑

西方国家针对这位伊朗少将苏莱曼尼的刺杀行动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过去20年都在尝试着对其刺杀。

所以,蓝方的这次空袭行为,是一次处心积虑的结果。

因为这个苏莱曼尼确实对美国的威胁太大了。

在2017年美国进入战略收缩,影响力从中东逐步撤出后,俄罗斯和伊朗就迅速跟进,填补美国战略收缩后的空白期。

随后,一条连接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与黎巴嫩的“什叶派走廊”正在形成,这意味着伊朗,伊拉克ZF军,叙利亚ZF军,黎巴嫩真主党在陆地上连成一体。

这个什叶派走廊的形成过程,伊朗这位苏莱曼尼少将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首先苏莱曼尼是伊朗海外精锐“圣城旅”的最高指挥官,而圣城旅是叙利亚ZF军的教官,除了指导叙利亚ZF军作战之外,圣城旅也会直接参与叙利亚的战事,可以说是阿萨德政权在过去几年里能够守住的重要影响力量。

于是,在伊拉克有着广泛人脉关系的苏莱曼尼少将,就成为了伊朗在伊拉克扩大影响力的核心关键。

由于叙利亚的阿萨德ZF也是什叶派,再加上伊拉克目前也变成什叶派主导。

这使得伊朗正通过苏莱曼尼在中东构建一条什叶派走廊。

这导致最近两年,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是坐立不安。

因为什叶派走廊构建起来后,自然以伊朗为马首是瞻,那么作为伊朗的两大死敌,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自然是没办法坐视不管。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国才会在2018年悍然撕毁伊核协议,正是为了安抚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给他们吃一个定心丸。

因为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是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盟友。

所以美国必须做出这样的姿态,表明他要打压伊朗的态度。

而不会因为需要战略收缩,像抛弃叙利亚一样抛弃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伊朗不断扩大自己在中东的影响力,随着什叶派走廊的越发庞大。

这让美国一直把苏莱曼尼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早就想处之而后快。

说白了,就像特不靠谱自己说的,蓝方之前早就想干掉这个严重的肉中刺了,并且蓝方并非没有机会干掉他,只是因为怕这个事情影响太大,蓝方一直都还迟迟不敢动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蓝方之前不敢动手,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敢动手呢?

因此这次行动除了处心积虑之外,必然有更深刻的原因。

我们可以再来看看近期的一个新闻。

(3)

立威

美国这次的空袭行为,除了报复和处心积虑之外,更是立威。

这个立威是带有恐吓意味,立威给谁看?

这是一次立威。

在2017年特不靠谱上台后,美国就坚定执行了战略收缩。

这导致美国的影响力从中东中逐渐抽离,而俄罗斯则趁机极力扩张自己的中东影响力。

伊朗则依靠着苏莱曼尼将军在中东的人脉,不断扩大着什叶派的影响力。

但美国人用这次空袭表明自己一个坚定态度,那就是美国不怕搞事,不会只进行收缩,如果有需要打仗,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善于搞事的国家。

如此,美国也给自己的盟友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吃了一个定心丸。

从上面我们分析的三个原因,分别从表层、中层、深层原因来解读。

表层:报复作为导火索。

中层:遏制伊朗什叶派走廊的影响力扩大。

深层:立威给中俄看,并给自己盟友吃定心丸。

但实际上,除了这三个层面的原因,还有一个更深的原因。

那就围绕着红蓝之争,做进一步角力。

接下来,我会就此再做更进一步解读。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发现有很多人出现极其片面的误解,甚至有点误导读者的判断。

比如,有的大V,甚至想当然的认为,特不靠谱有可能在不知道这位伊朗将军地位的情况下,发动这次袭击。

这是极其片面的解读。

美国的情报机构是世界上最成熟的,并且历经实战考验。

堂堂蓝方1号人物,不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如同儿戏一般去下达这么重大的命令。

特不靠谱是一个极其善于夸张表演来掩饰自己真实目的的老狐狸。

他行为乖张、言语充满情绪化和夸张,甚至有很多让人觉得他很蠢的言论。

但实际上,他不靠谱是一个极其精明的“利己主义者”。

他不蠢,他反而很聪明。

他只是用夸张的表演,来误导敌人对他的判断。

但有些善于分析的大V居然也认为特不靠谱会愚蠢到在不知道伊朗将军地位的情况下,下令发动这次空袭。

这样一个出发点都是错的,后面所有分析结论都会是错的。

实际上,特不靠谱在这件事情发生后,发的第一条消息,就阐明了为啥要下令杀死这位伊朗将军,他罗列了这位将军的种种罪名。

所以,特不靠谱不可能是在不知情,或者被人刻意隐瞒误导的情况下,下令发动这次空袭。

从上面三个层面的分析,大家也应该很清楚,这次美国所发动的空袭,是报复、也是处心积虑、谋划已久,并且特意挑在这个时间点立威用的。

像这样的大国行动,不可能拍着脑袋进行,每一个命令都要经过无数智囊的决策讨论。

因此,我们不能像网上很多人觉得的那样,认为特不靠谱很蠢,或者觉得蓝方这次袭击是其十几年来最愚蠢的行为。

也许这次袭击最后的结果,会导致蓝方出现重大损失。

但这也是在各方角力后的结果。

在事情结果落地之前,美国敢悍然发动这次空袭,不惜冒着可能爆发局部战争的风险,背后必然有其利益诉求,有着其所想要追求的“胜机”。

这个才是最关键的。

而当前蓝方实际是在跟谁做全方位的斗争?

当然是在跟红方。

所以,实际上美国发动这次空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沛公就是针对红方。

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个观点。

接下来我就从机会和风险,来分析美国人这场空袭背后最深处的目的。

3、各有利弊

既然蓝方发动这次空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那么这场远在中东的空袭对红蓝之争有什么影响呢?

(1)

推高油价上涨

美国是过去几十年经常通过操控中东战争,来在石油期货市场上大赚特赚的。

甚至可能美国发动战争的费用,都可以在是有期货上赚回来。

而现在,跟十几年前最大的区别在于,美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石油出产国。

2019年第二季度的是有产量看,美国已经是第一大石油出产国,紧随其后的是俄罗斯跟沙特。

而红方虽然也位居第六,但相比其庞大的石油消耗量来说,无疑是没办法自给自足的。

这使得红方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

因此一旦油价大幅度上涨,作为第一石油出产国的美国是最大得利者。

这才是蓝方悍然发动这次空袭,背后包含的真正杀机!

而关于这一点,我在网上几乎看不到有人在讨论。

这才是最危险的事情。

那就是国民缺乏对于蓝方这些包含杀机的行为举动,缺乏足够清晰的认知!

并且因为蓝方自己是第一石油出产国,他本身就有足够的动机去在中东发动一场战争。

我很早就说过,其实特不靠谱背后隐约有站着美国石油利益集团的影子。

因此我在半年前就提到过,如果特不靠谱以战略收缩回幌子,关键时候把收回去的拳头,冷不防突然打出来,那将是最有力量的一击!

过去3年,因为特不靠谱的战略收缩,美国逐步在中东收缩影响力,这也使得俄罗斯和伊朗不断扩张中东的影响力,填补美国撤出后的空白。

但如果美国的战略收缩,只是收回拳头,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打出去的时候,那么美国必然会有重返中东的一天。

并且美国重返中东的时候,必然是以发动一场战争为开始。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发动这次空袭后,许多很无耻的言论。

比如特不靠谱第一时间说,发动空袭炸死人家将军,是为了制止战争,而非发动战争。

然而,仅仅只过了一天,美国又在巴格达再次发动空袭,又炸死6个人。

一边说自己是为了制止战争,一边不断发动空袭炸死别人,我觉得世界没有比这个更无耻荒唐的言论。

这就好比两个人在打架,一个大汉压着另外一个人使劲的打,一边删对方耳光,一般喊着别打架啦,我不想打架。

我相信被打的那个人,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气得吐血。

目前伊朗就处于这种气得吐血的状态。

对于一个国家,没有比这个更耻辱的了。

所以伊朗肯定会报复。

但伊朗一旦报复,就会正中美国下怀。

如果伊朗正式对美国的军事基地、平民发动袭击,造成人员伤亡,美国绝对会趁机发动一场战争。

说白了,美国人的逻辑就是,只能我打你,但你不能打我。

这种强盗逻辑,简直不让人有活路。

所以,对于伊朗来说,并没有太多选择。

报复是一定要报复,这不可能只停留在嘴炮上但报复时机很重要,目前伊朗还忍得住,不错

但一旦报复,伊朗恐怕就要面临跟美国全面开战的可能。

所以,伊朗必须寻找自己的“盟友支持”。

但这恰恰就是美国人包含的第二重祸心。

“离心”之计。

(2)

离心之计

上面提到过,中俄伊三国在上周才刚刚举办联合军演。

释放的信号很明确。

再加上俄罗斯对叙利亚阿萨德ZF不遗余力的支持态度可以看出来,俄罗斯是很坚定支持伊朗构建这个什叶派走廊。

俄罗斯是想通过这个什叶派走廊,来跟美国的沙特同盟形成抗衡。

所以俄罗斯是可以很明确,会站在伊朗这一边。

而由于红方需要通过伊朗来实现“人民币-石油”锚定,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所以红方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伊朗。

但美国这次悍然发动空袭,实际上就是在逼迫红方下场。

(3)

对红方施加更大压力

4、对红方的利

上面分析的这三重祸心,才是美国人悍然发动这次空袭,最深层次的原因。

这么一看,美国人似乎有充足理由发动一场战争,似乎都是对美国人有利的。

但其实不然,美国人发动这次空袭,虽然包含许多自身的目的,但也是一场巨大的豪赌,充满了巨大的风险。

一开头我就跟大家说了,凡事有利有弊,都是取舍。

对美国人来说,发动这次空袭,虽然可以为自己谋求巨大的利益,但也充满巨大的风险。

而对美国来说的风险,就是对红方的机会。

所以,实际上,美国人发动这次空袭,看似有诸多好处,但实际上也是在玩火,很容易玩火自焚。

首先一个,当前美国是否能够再承担一次战争的压力。

(1)

战争,美国所不能承受之重

在911爆发后,美国发动了数次反恐战争,先后搞掉了阿富汗、伊拉克,还搞乱了叙利亚。

美国人在中东发动了长达十几年的战争,巨大的军费开支是美国财政的高昂负担。

在2008年之前,美国财政还比较健康的情况下,承担这巨大的战争支出还显得游刃有余。

但问题是,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人为了解决次贷危机,走上了举债扩张经济的不归之路。

这导致目前美国的国债总额高达23万亿美元,占了世界1/3。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美国再次发动一场战争,巨额的军费开支,很有可能就会成为压垮美元的最后一根稻草。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基础的美元霸权之所以一度崩溃,就是因为当时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

当时美国为了维持巨额军费开支,偷偷印了很多美元,这才导致各国纷纷抛售美元,兑换回黄金,进而导致美元-黄金体系崩溃,让美国在1971年宣布跟黄金脱钩,从而让美元霸权一度崩溃。

所以,如果美国在已经背负上23万亿美元的债务情况下,再发动一场全面战争,那么就很有可能重演1971年一幕。

到时候,美国为了维持巨额的军费开支,就必然要扩大财政赤字,在当前美国ZF已经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想要扩大财政赤字,只有举债一途。

这会加剧当前美国的债务风险。

所以对于美国来说,再发动一场战争,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是一场豪赌,充满巨大的风险。

(2)

红方一场千载难逢的机会

每当蓝方想要收割红方的时候,总有一些事情来转移蓝方的注意力。

一个月建造5艘主力战舰,这个速度绝对是当前世界最快的。

所以我相信红方绝不会没有准备,对于一切可能存在的情况,肯定都做了预演,并且有相应的预案。

所以说,美国这次的空袭,对红方来说,充满三重祸心,包含巨大的杀机。但同时也蕴含着千载难逢的机会!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

这是我经常跟大家说的。

凡事有利有弊,皆是取舍。

特别像红蓝之争,这种高手过招,没有谁是愚蠢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必然蕴含着极大的深意,都有着巨大的利益诉求,但也存在巨大的风险。

所以,对于双方来说,各自都有机会,但也都有软肋和致命之处。

现在就看红蓝双方,谁能抓住机会,并且降低自身风险。

相比2019年,2020年恐怕会更加风云变幻。

我们身处在这个时代的变革点,即使幸运,也是挑战。

见证历史,是福是祸,还只能留待后人评说。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作者:星相大白。

我每天晚上9点都会发表金融、时事、股市的分析文章,欢迎大家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个人研究分享,不涉及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文章已于2020-01-05修改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