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达屋 > 杂谈 > 正文

​和太平天国齐名的起义军~捻军

2025-01-08 21:59 来源:旺达屋 点击:

和太平天国齐名的起义军~捻军

李鸿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u二声),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 。两人均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与曾国藩、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此二人自不需过多介绍,但是需要他们合作才能击溃的又是谁呢?下面我就来说一说。

太平天国运动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他们主要活动在南方,基本与此同时北方各地还出现了一个反清组织,那就是今天咱们要说的“捻军”。

“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军起源于“捻子”,早期捻子是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后来,也有恐吓取财、勒索而实与盗贼无异的现象,越是荒年咱年,加入捻子的也越来越多,当时有一种说法“居者为民,出者为捻”。捻子的势力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所谓捻军。

捻军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基本上与太平天国同时期(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捻军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为前期捻军,1863年至1868年为后期捻军。

捻军兴起后,早期首领为张洛行、孙葵心等,张洛行还被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捧为沃王。后期主要首领为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等人。1865年,清政府派遣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剿灭捻军,但是捻军采用运动战术,一日驰骋数百里,使清军疲于奔命,而捻军选择对己有利的地方大力打击清军。1865年5月18日,捻军将曾格林沁主力部队引诱至山东菏泽县高楼寨,利用有利地形设伏,重重包围了清军,致使清军损失惨重,僧格林沁也被捻军战士击杀。捻军至此士气大振。同时,清政府大怒,派出了曾国藩剿匪,但是曾国藩虽然调集的10万大军,计划合围“剿捻”,但是最终没能成功。

曾国藩失败后,清政府改派李鸿章为钦差负责剿灭捻军,捻军虽然多次突围,但是也受到了很大打击。同时李鸿章还有外国侵略者支援的新式武器,李鸿章采取“扼地兜剿”的战略,想将捻军困住,但是也没能成功。1866年冬,捻军分为东西两支,赖文光、任柱继续在中原地区活动,为东捻军;张宗禹、张琢进入陕西联络回民起义,为西捻军。捻军一分为二,目的在于开辟新战场,发展新势力;但是,事与愿违,一分为二,兵力分散,更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清军也分为两部,李鸿章负责剿灭东捻军;左宗棠负责剿灭西捻军。

1867年12月,东捻军在山东寿光县被李鸿章指挥的部队包围,损失惨重,赖文光随后在扬州被俘,次年慷慨就义。

1867年,西捻军在西安等地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但是,同年年底,为了支援东捻军,西捻军东渡黄河,逐步陷入困境,在同年被左宗棠消灭,张宗禹、张琢也先后殉难。

捻军起义战争,历时10余年,波及安徽、山东、江苏、河南等10余省。歼灭清军及地方团练武装10万余人,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但也给北方的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领导者政治目光短浅,未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后期又分兵作战,作战指导盲动,导致被清军逐个击破,最终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