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达屋 > 杂谈 > 正文

​漫话中国古代的乳钉纹

2024-11-14 09:44 来源:旺达屋 点击:

漫话中国古代的乳钉纹

乳钉纹是我们国家古代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一种纹饰,最早见于距今久远的青铜器,比如商代、西周时期的一些青铜鼎、青铜簋上,都能够看到栩栩如生的乳钉纹。

出土于偃师二里头夏代遗址的青铜爵

出土于偃师二里头夏代遗址的青铜爵

出土于郑州的商代早期乳钉纹方鼎

商代乳钉三耳簋

西周时期的乳钉纹四耳簋

当然了,由于出土年限久远,已经无法考证青铜器上布局如此多的乳钉纹究竟代表什么样的特殊含义,只知道它们是起一种装饰作用。

除了青铜器之外,我国的玉文化也非常fada发达,响应的,乳钉纹也是玉器上非常常见的一种装饰纹饰,如下图所示:

相较于青铜器上的乳钉纹是提前用模具制作出来,玉器上的乳钉纹则是完全靠手工在后期雕琢出来,因此如此整齐、美观排列的乳钉纹出现在玉器表面,而且被处理得如此漂亮,确实是需要高超的制作技艺。

随后,乳钉纹就广泛地出现在皇宫、王室贵族的宫门之上。

如果说早期的青铜器、玉器上出现乳钉纹,还只是艺术表现手法,那么到了明清时刻,乳钉纹早已超越了 一般的 艺术价值,成为了严格的登级制度象征。

明太祖朱元璋,曾把门钉列入典章制度,命礼部员外郎张筹等专门考证古代门钉的型制,因“门钉无考”,所以明代只对王城规定了“正门以红漆金涂铜钉”,无数量规定,对各级官吏没有提到门钉。

到清朝入关后,门钉的数量及所用材料便成为体现封建等级的重要形式,清代对大门门钉的使用在《大清会典》中亦有了详细明文规定,亲王府制:“门钉纵九横七”。《会典事例》中有“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之句。世子府、郡王府:“金钉、压脊各减亲王七分之二。”贝勒府、镇国公、辅国公:“公门铁钉纵横皆七。”比郡王府四十五个门钉还多四个。但是在用材上起了变化,由金钉改为铁钉。所以比郡王府用金钉的等级要低。公以下府弟:“公门铁钉纵横皆七。侯以下递减至五。”

对于封建时代等级最高的皇帝所住之地皇宫,则是门钉“纵横各九”用金钉八十一个。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关于宫门使用门钉的数目,有纵九横九、纵七横七、纵五横五三种规定,均为阳数,因为九为阳数之极,纵九横九等级最高。以故宫现有的宫门门钉为例,绝大多数为纵九横九,极少数为纵七横七、纵五横五。惟独东华门少一行为纵九横八,这是因为顺治皇帝死后殡仪灵柩出华门至景山,所以东华门是一特例。

六品至九品官门只许用黑门铁环,皆不许使用门钉。

至于平头老百姓家的门,只能是没有钉、锡环的“白门”。汉典解释“白”就是没有成就的、空的、没有加上其他东西的。所以,没钉也叫“白钉”。古代称男子为“丁”,从此门走出来的男子也就只好叫做“白丁”了。

小小的乳钉,却折射出了古代的礼仪、章法、等级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