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达屋 > 杂谈 > 正文

​读取二维码背后暗藏风险

2024-10-29 02:08 来源:旺达屋 点击:

读取二维码背后暗藏风险

业内人士:别见“码”就扫

□董莉莉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二维码应用逐渐走进大众的生活。如今,市民不仅能在商场、饭店等公共场所见到二维码的身影,街头的一些传单、小广告上也大都印有二维码,且这些二维码上通常标注有“扫码后可免费领取礼品”的字样。

只要用智能手机对着二维码“扫一扫”,就能显示相关信息,非常方便。但与此同时,一些因为“扫”二维码而导致手机中毒或上当受骗的新闻也层出不穷。那么,这些二维码到底能不能“扫”呢?二维码的安全性让很多市民产生了质疑。

二维码被广泛使用

近几年,二维码迅速在人们的生活中推广开来,并且被广泛使用。

市民王娟告诉笔者,市区的一家水果店搞活动,只要用手机“扫”二维码,添加该水果店的微信公众号,就可以获得一袋新鲜的橙子。“不用花钱,扫二维码就送橙子。我想也没想就扫了二维码,店员马上就给了我橙子,我觉得应用二维码还是有好处的。”王娟说。

上个月,市民王涛买了一部手机,手机店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扫”店里的二维码,添加微信公众号,便可及时了解店里的优惠活动,以后购买产品还可享受“专属优惠”。“店里到处都是二维码,进门就有一个大牌子,每部手机样品的旁边也都有一个二维码,我关注了该店的公众微信号之后,经常收到店家发来的信息。有一次,该店的平板电脑优惠促销,我就买了一个。”王涛说。

可以看出,二维码已经成为商家宣传和留住客户的一种手段,不只是商家,各网站、报纸、杂志上也印有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添加网站、报纸、杂志的微信公众号,公众号每隔几天或者每天都会向客户发布消息。这个黑白相间的“小方块”,给人们提供了优惠和便利。

“见码就扫”存在风险

笔者了解到,由于二维码的制作和发布没有门槛,二维码普及面越来越广,所以借助二维码传播恶意网址、发布手机病毒等不法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

笔者发现,二维码的制作简单,只需在网页中搜索“二维码生成器”,就会出现多个制作二维码的软件,将需要的网址输入软件中,几秒钟就会生成一个黑白相间的“小方块”,再用手机扫描该二维码,就能迅速浏览网页。整个过程只需3个步骤。

在网络上有很多因“扫”二维码导致手机中毒或被骗的案件,市民姜艳就曾经深受其害。“前几天,我在一个网站扫了二维码,结果手机突然死机了,打开之后显示有病毒,但是清理不干净。没办法,最后我只能恢复出厂设置,手机里的资料和照片也都没有了。”姜艳说。

据了解,一些不法分子会将有毒或带插件的网址生成一个二维码,对外宣称为优惠券、软件或视频等,以诱导用户进行扫描。而这种专门针对手机上网用户的诈骗手段,多是采用强制下载、安装应用软件等方式,达到获取推广费用或恶意扣费的目的。

增强安全意识

二维码其实就是一串网址,有毒二维码与普通二维码的区别在于二维码背后的链接。链接成有毒的网址或者带插件的网址,就变成有毒二维码了。二维码其实是病毒或者木马的伪装途径。由于“毒码”的生成与普通二维码的生成一样,没有技术门槛,外观也与普通二维码一样,市民往往难以区分。

业内人士提醒广大市民,要增强安全意识,不要见“码”就扫,应选择来自安全可靠渠道的二维码进行读取。一般来说,报纸、杂志等正规出版刊物和知名品牌包装上的二维码是安全的。而一些街头小广告或来源不明的网站发布的二维码,最好不要盲目扫描,如果确有必要扫码,则要提前检测。